“身体孱弱瘦小,背部深深弯下,行动极不灵活,眼神却很慈祥”这是朱景科老师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朱景科是蒙城县篱笆镇姜刘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学生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弯腰老师”。
夫妻同心,悉心照料三十载
1978年,朱景科高中毕业后到了村东边的“卢店学校”当起了民办教师,18岁的朱景科风华正茂,带着满腔的热情沉浸在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中,享受着与学生相处的快乐。
“我当初就是他的学生”朱景科的妻子卢翠莲告诉记者。卢翠莲是朱景科所在的卢店学校初中的学生,两人小的时候还定过娃娃亲。“村里人都知道我们俩的关系,总是拿她开玩笑,她害羞得不行,都不敢上学了”提到妻子,朱景科脸上总是充满感激,“我挺感谢她的,这么多年照顾着我穿衣服、洗脸、洗头、吃饭、睡觉这些小事都得要老伴帮忙”。
由于病情的不断加重,炎症的全身蔓延,腰、髋、肩等部位的关节常年病痛,让朱景科26年不能仰躺睡觉,两臂只能半举,脖子也不能动弹,只有腿还勉强能走,日常的饮食起居都需要妻子的帮助。
病痛缠身,坚强意志抗顽疾
被病痛折磨了大半辈子的朱景科让今年只有54岁的他,看上去格外的苍老。每每提起这二十多年来与病魔的抗争,朱景科总是会笑笑说“习惯了”。
早在1988年,朱景科就感觉到身体不适前往当时的省立疗养院检查,诊断的结果是“强直性脊柱炎”。在医院的图书室,朱景科翻看了相关书籍,才知道这是一种世界疑难杂症,这种病只会一天天恶化,严重时还可能致残。这一晴天霹雳让当时还很年轻的朱景科傻眼了!“那段时间,天天会胡思乱想,甚至想到过最坏的结果”朱景科说,“那会大儿子五岁,小的才三岁,每天回家看到他们,心头又会涌上一股莫名的酸楚”。患病这件事最初他并没和家里人说,一直憋在心里,直到中间几次疼痛突然加重,瞒不住了,才告诉了妻子。从此,止痛药便成了朱景科最亲密的“伙伴”。这么多年来,炎症一天天蔓延,止痛药换了又换,药量加了再加,他的腰也一弯再弯。
由于长年吃止痛药,朱景科又患上了胃溃疡,饭量也在一天天缩减。现在的朱景科面对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已经淡然了许多,他总说“已经无所谓了”、“习惯了”,孩子们都长达成人,成家立业了,自己的心愿也就了了,即使现在倒下了,也没什么遗憾!
坚守岗位,爱心搭建登天梯
“在家闲着干什么呢?休息了身体也好不了,学校的课不能耽误,在家无聊的时候身上会更疼。”朱景科轻描淡写的说着自己坚持教书的原因。他现在所在的姜刘小学离家不到200米,但朱景科走过去却要好几十分钟,为了不耽误时间,朱景科平时都骑自行车。“这个车前面没有横杠,腿刚能迈上去,骑起来比较舒服,唯一的不好就是眼睛只能看到脚下的一片路,看不到前方,怕会有危险。”朱景科说。遇上了下雨天,他只能就淋着雨骑车,因为他的胳膊已经“不允许”他再撑伞了。
姜刘小学有六个年级,两百多个学生仅有7个代课老师,师资的严重匮乏导致学校只能开设语文、数学、常识等基本课程。每天这7个老师要同时上一天的课,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朱景科主要给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上数学课,一天下来要整整上六节课。“以前还可以站着上课,现在不行了,都是坐着上课了……”学校为了方便朱老师上课,配备了专用的讲台和椅子,他在哪里上课,专用讲台就被搬到哪里。
日子长了,朱景科的腰弯的越来越厉害,头也抬的越来越费力,上课板书成了朱景科最大的困难。他只能把脚踮着,左手扶墙,右手尽可能地往上伸。但即便如此,他能够得到的地方也越来越少,朱老师只能在黑板上有限的地方写了擦,擦了再写。现在,朱老师一直是把书本放在腿上备课、批改作业,他说这样更舒服。然而,正是讲台上这个弯曲的背影,给姜刘村的孩子们推开了了解世界的第一扇窗。“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来上课,但这样的身体怕是等不到六十岁退休的年纪了,希望我最后能倒在讲台上,最后看到的还是学生,”朱景科说。
今年春天,朱景科的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江淮晨报》、安徽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新华网安徽频道,安徽青年网、亳州文明网等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安徽省当代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强直性脊柱炎”基金会的专家也来到蒙城为朱老师进行免费诊疗。医生说虽然“挺直腰杆”基本不可能,但是可以经过微创手术,减免痛苦。(文/图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赴蒙城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