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新传学子 >>
【“述蒙城好人,传向善力量”专题采访之三】放牛班的春天——乡村音乐教师刘坤峰
     刘坤峰的家在岳坊镇姜饭棚村,一个有着7000多人居住的小村庄。在他的家里,除了一台破旧的电视机便没有一样值钱的家具,只有随处可见的琴谱,有抄录在纸上的,有用粉笔写在门上的。那台陪伴他十几年的收音机摆放在床头。他在自家小菜园挥手送别我们的时候,你仿佛能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悠扬歌声,歌声里饱含这个乡村“艺术家”的梦想与坚守。
     乡村教师的执着音乐路
     时年70岁的刘坤锋是蒙城县岳坊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自退休以来,闲不住的他在岳坊镇母集中学、代安小学、刘桥小学以及冯庙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免费为学生教授音乐课程。
     早年刘坤锋就读于皖南大学(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在大学期间,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刘坤锋自学了横笛、口琴等吹奏乐器。1969年毕业后他并没有被及时分配,直到1971年才辗转到凤台的一所中学教授物理并担任班主任。一直怀揣传播音乐梦想的刘坤峰为学生们排了一个小型的音乐独幕剧,伴奏则是由他吹奏横笛来完成。1974年,刘坤锋正式成为一名数学老师,但这并没有减少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1995年,他开始尝试一边教授数学一边教授音乐的方法,争取为学生们带去更多的音乐知识。“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我也接触了更多不同种类的音乐,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孩子们走进音乐世界,是我们互相学习,共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欢乐的过程。”在采访过程中,刘坤锋用横笛吹奏了一曲《欢乐颂》,虽然笛子经年累月笛膜已经磨损,但他依旧陶醉在音乐中。
      岳坊镇里建乐坊
      刘坤峰的笛声刚响起,邻里七八个小孩闻声跑来,围坐在他身旁,伴着他的笛声哼唱。年纪较长的小孩说,“刘爷爷就喜欢教我们唱歌。我们现在会唱好多首歌呢。”年纪最小扎着冲天辫的小孩抢着吹刘爷爷的口琴,一直到我们采访结束,他都未放下口琴。他的母亲后来说:“不给他口琴,他就会哭。”刘坤峰对每位小孩都能如数家珍,这个小孩很有音乐天赋,那个小孩有点调皮。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身边不能没有音乐,因为音乐是共通的语言。
    2000年,刘老因患白内障,无法继续教学而提前退休,次年病情好转,他决定秉承热爱音乐的初衷,开始教孩子们唱歌。在刘老义务教授的四所学校中,师资力量都非常匮乏,每所学校都只有他一位音乐老师。每天上午上三、四两节课,下午上第二节课,虽然没有丝毫收入,但他依旧乐此不疲,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堂课。
      刘老每到一个班级,第一首教授的歌曲就是国歌,第二首便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刘坤锋不但要教孩子唱歌,更要让孩子从每首歌中受到启迪,学到应有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音乐老师只有我一个,我就把一、三、五年级和二、四、六年级错开来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唱歌。”刘坤锋说道,“国庆节我就教他们唱《歌唱祖国》,母亲节我就教《歌唱母亲》。”
      临走前,刘老把孩子们拉到小菜园旁,孩子们整齐地坐成一排,刘老便开始教大家唱歌,刘老唱一句孩子们跟着唱一句。夕阳映照在刘老和孩子们洋溢着幸福微笑的脸庞,乡村乐坊的歌声回荡在这纯朴的小村庄。
      无愧最美夕阳红
      刘坤峰的家庭很幸福,两个儿子在县城工作,都买了车。老伴身体也很健康,还有两个刚牙牙学语就有乐感、跟着爷爷后面哼着曲的小孙子。但刘坤峰大部分时间却是在姜饭棚村的老家度过,一个月只偶尔回县城看望家人。当记者问他“一个人不孤独吗,为什么不和家人一起去县城住呢”,他笑着说,“这里有农活需要人干,这里也有孩子需要我教音乐。这么多孩子很闹腾,一点不觉得寂寞”。
     除了有一年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无法骑车去两里开外的小学上课,年近七旬的刘老至今依旧每周坚持去学校教书,风雨无阻。家里人虽然支持,但还是会不能理解,“我就告诉他们,我得了教书的病,不能不教,要教到不能教为止!”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触及音乐的世界,他与学生们相处的时间远比与孙子的要多很多。
    为了激发村里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刘坤峰在教学准备上下足了功夫。每晚他都会锁定电视少儿节目,留心记下一些好的儿歌。“《对不起没关系》这首歌就是我在电视里看到然后学的。”每次刘老听到适合教儿童的新歌,都会让儿子帮忙把歌下载到手机里,自己先学着唱,然后再教给学生。刘老的手机里只放了存储卡,没有电话卡,“我的手机就是用来存歌的,一直不停地听,它不是通讯工具,而是我的教学工具”。
     县里有些学校想聘请刘坤锋做音乐老师,他都回绝了。“城里的学校设备条件都很好,也不缺音乐老师。而村里的学校根本没有音乐老师,农村孩子几乎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我不能离开乡间这片土地,我要用歌声去温暖、感化这些孩子”,这是一位古稀老人最朴素的梦想,也是一位乡村音乐教师最深情的守望。(文/图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赴蒙城志愿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