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寻艺古徽州,传承在路上 ——古徽州传统手工艺调研拍摄

    历时一周,我们民间老手工艺调研拍摄团队完成了在古徽州地区的调研和拍摄,用镜头记录了古徽州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传统手工艺独树一帜,他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历史,是文化的物质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抱着对古徽州地区手工艺的好奇之心,队员们集结起来,开始了此次的拍摄走访。这次的拍摄计划分为“食”和“工”两个部分,“食艺”的部分包括呈坎毛豆腐和歙县油坊,“工艺”的部分则囊括了歙砚与徽州竹雕。围绕着这些计划,队员们分头开始了一周的拍摄任务,晚上的时候我们会坐在一起检视当天的拍摄素材,看着这些古色古香的空镜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没有工业污染,没有快节奏生活的古典城市。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民众的生活世界。在过去的时间里,徽州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但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依旧栩栩如生……

    我们的拍摄主题就是传承,我们渴望用镜头记录指尖上的传承,用文字撰写工艺人的智慧。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过许多废弃的老作坊,从当地人那里得知许多快要失传的手艺,不禁感叹:地方传统手工艺日渐衰微,如竹雕,砖雕,打铁等,它们曾经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但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变化的需求,逐渐被新颖,实用的现代物品所取代,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面对着机械化生产,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如果不另寻出路,就将面临失传的危险。采访过歙砚大师凌老等老工艺人后,我了解到他们大多都是沿袭了祖传的技艺,已经是第五六代传人了,但是他们目前还没有正式的传承人,孩子们有的从事起了其他行业,有的对此手艺并不感兴趣,所以他们有时会对技艺的传承感到一丝迷茫。不得不承认,中国手工艺有着千年以上的不间断历史,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发展演变,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蜕变过程毕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一事实是残酷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工艺都采取了机器与手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机器大多负责初期的加工,人工则专攻于细节的修饰,当然,要想雕刻出传世的精品,还是会由老师傅们全程手工创造。

    但是值得高兴的是,在与地方旅游局副主任刘主任交流后得知,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黄山市已经开始了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扶持和保护,他们会建立相关协会,并对个体经营的手艺人提供资金上的帮助。我想这对于古徽州地区的工艺传承是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的。

    我们知道,文化的源头存在于民间,只有在民间这块丰富的土壤中,才能孕育出属于世界的宝贵财富。要从教育入手,从小抓起,渗透到每个层次的人群之中;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事业中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会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迁,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迈进的必然趋势。然而,许多人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怀念那些渐渐远去的民族工艺。因为这些流传了上千年的民族工艺,在那些落后的年代里,曾苦苦地支撑着经济的发展。今天的文明与进步,是与当年的民族传统工艺分不开的,但愿人们能一直关注和传承古老的民间艺术。

    虽然古徽州地区的手工业传承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古徽州传统手工艺一定会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因为我们大家传承在路上。(文/图 安师大赴徽州百工采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