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betway唯一官方网站 >>
【本科教学巡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0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正式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这是安徽省第一家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专业。七年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无到有,迅速起飞,成绩突出,势头喜人。作为学校专业特色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七年来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一路走来,专业收获了无数赞美和荣耀,学子亦赢得了众多鲜花和掌声。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早在专业创办之初,我们就确立了‘省内最强、区域一流、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奋斗目标。”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邵振奇这样说道。“内培外引,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互为补充”,这是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特征,也是要求。

    为了推进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专业采取“内培外引”的办法,将“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推动团队持续发展。鼓励专任教师赴国(境)内外知名高校进修、访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赴媒体一线挂职锻炼,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断调整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使师资层次、梯队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还从兄弟院系聘请一批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教师主讲部分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在全国范围聘请广播电视媒体一线著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加盟本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互为补充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业已构建起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以创新为先导,促进教学改革与探索

    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创新成为万众瞩目的征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新的时代背景要求之下,“锐意改革,学用互动,内外结合,创新方法”,走出了一条契合新时代媒体要求的发展之路。

    “术业有专攻,我们专业将高年级学生分为新闻播报与现场报道、节目主持与体育解说、作品演播与影视配音三个方向,这对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每个人都能够准确定位,进行针对性学习与训练,让我们在以后的职业规划中节约了很多学习成本。”201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江子涵这样说。专业进行“锐意改革”要求人才培养实现“怎么说——说什么”、“技能型——知识型”、“传声筒式——百科全书式”这三种转变;人才培养的定位实现“单一型——复合型、全能型”转变;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生产线——个性化”转变。

    “学用互动”,即围绕校媒共建、产学融合,实施“项目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各种资源,围绕新闻媒体、文化公司共同实施新闻播音、采编、主持、制作等项目。同时打破专业壁垒,利用“传媒电视台”等校内媒体平台,推动学院内各专业联动发展,将“创、采、写、摄、编、播、评、管”等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一体化,把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内外结合”、“创新方法”,专业不仅通过加大实验实践的比重,打通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壁垒,将知识延伸出课堂,将实践突破出围墙,还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任务驱动法、情景训练法等方法,启发、分析、实操、示范、总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学生应要求进行早功训练“课程化”、结课汇报“常态化”、毕业汇演“制度化”。首先,对于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等专业基础课配备了一定的课外时数。安排专业教师及高年级的学生助教带训,进行针对性辅导。其次,部分课程以汇报演出形式代替传统的口试形式,如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的诗文朗诵会,文艺作品演播课程的“回声杯”语言艺术节,播音发声课程的“今天我是角儿”配音秀等。再次,第六学期固定举办毕业汇演,面向全校师生和媒体展示学生的专业能力。2010级首届“梦?放飞10”和2011级“路?放飞11”毕业汇演吸引了来自安徽、江苏的7家媒体领导和主播前来观看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演出结束后,业界领导与部分毕业生就实习、就业问题现场达成意向,极大扩大了专业的影响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以基地为支撑,完善实验室建设

    作为应用型专业,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目前,专业已为学生开设了16门专业实验课程。专业成立之初,缺少与媒体一线相匹配的实验条件。为了满足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缩小教学和应用之间的差距,该专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着力搭建与一线实战相结合的立体实践平台。

    因层高、面积等条件限制,演播厅等实验场所的规划设计困难。副校长朱家存多次就改善播音专业实验条件来院调研指导,学院领导多次亲赴财务处、资产处等相关部门协商资金来源与项目建设方案。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播音专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筹措资金315万元,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在2014-2017年完成了实验室共计四期工程的建设,新建多功能演播厅1间、播音教室4间、数字录音棚1间、模拟广播实验室1间、音频后期工作室1间,录音实训实验室3间,并购进一批摄像机等配套设备。为保证实验室建设效果,专业教师牺牲了大量个人时间,全情投入、全程跟进,确保了实验室的建设效果,使实验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以发展为目标,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一个镜头前和舞台上的专业,该专业一贯支持并高度重视学生参赛,组织专业教师全程指导。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该专业在专业性比赛中实现了全省比赛——地区性大赛——全国大赛逐层突破。目前,播音学子已在各级各类专业性比赛中获奖300余项,如在长三角地区大学生诗文朗诵大赛总决赛中荣获特等奖,在全省“讯飞杯”大学生诗文朗诵比赛中蝉联六次最高奖,在全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中荣获五次最高奖,在全省话剧表演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世界小姐安徽赛区选拔赛中荣获亚军和最具亲和力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大赛中荣获全国十强,等等。不仅囊括了省内专业赛事的顶级奖项,在地区性和全国性大赛中也彰显了实力、展露了头角,充分体现出该专业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就业方面,专业发展七年来,已有4届毕业生,累积为国家培养了218位合格的人才。该专业就业率平均达到98%以上,首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较高,涌现出一批以梁志宇(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陶典(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为代表的杰出校友。

    除此以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研率始终名列全院各专业前茅,在全校艺术类专业中也保持领先地位。目前,所有推荐免试的学生全部成功进入“985/211”大学深造。218名毕业生中,继续读研的有近50名,其中被“985/211”大学录取19人。

师生戮力同心,打造播音系的专属成长相册

    一个专业之所以优秀、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它构建的学科体系,也不仅仅是它所拥有的资源、所获得的荣誉,还有更为可贵的学习氛围、生活状态和师生情谊,这些都在闪闪发光。

    2015级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何世磊说:“从进了大学开始,老师对学生都非常关心。大一的基础课程领进门,大二我们自己开始学习,大三开始往外走。三年来,整个播音系一直在发展,状态越来越好。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举办朗诵晚会,老师们指导我们练习到深夜,凌晨四五点,非常感动。听学姐说,徐丽娜老师还曾因为不得已删掉学生一个节目而掉下眼泪,老师们把我们装在心里,我们只有用成长回报。”

    在播音系,老师们家庭与工作的边界是模糊的。王恒乾老师冒着酷热,整个暑期坚守在实验室建设工地;高郡隆老师长期坚持早上6:50到校,指导学生练声;徐丽娜、张荻、方圆、孙炜峰老师同时还是博士生或是年轻的母亲,他们在事业、学业、家庭角色之间频繁切换,却从来都是把工作排在首位,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

    “我们专业的实践和演出活动需要老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白天上课,晚上排练,深夜总结已成常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汇演排练期间孩子没有人带,老师们就把孩子们放在排练场,他们忘我地投入工作,孩子们在一旁自己做起了游戏。昌毅老师的女儿流了鼻血来找妈妈,我就劝她们娘俩回家,昌老师只把女儿简单处理了一下就继续工作。看着宝贝血迹未干的脸蛋,我的眼眶湿润了。”邵振奇说,这些温暖的细节在播音系十分常见。 

    他们是逐光者,是追梦人,在自己所站立的专业勇敢前进,逐渐崭露头角,直到他们找到自己所钟爱的那支话筒,那束追光,那方舞台。播音学子是自信的,因为身后永远有老师们守望的目光,更因为逐梦路上有这个不再年轻的专业为他们保驾护航。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前行的脚步果敢而豪迈,自信而坚毅,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在省内乃至全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以梦为马,汗水浇灌的七年盛开如夏,不负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