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betway唯一官方网站 >>
【迎评进行时】我院强化“四动”机制,夯实人才培养之基

        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石。过去的五年,必威不断强化专业驱动、管理推动、课堂联动、学生自动的“四动”机制,全院上下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强化人才培养过程性管理,扎实推进教风、学风建设工作,夯实人才强院之基。

                                                             专业驱动,推进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紧抓部校共建契机。2012年,学院成功入选中宣部、教育部全国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十所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学院确定了“建设一流新闻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办学目标。中宣部先后5次、教育部2次在其主办刊物和官网上宣传学院办学经验,《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多次专题宣传学院工作。

        找准专业发展定位。按照“特色定位、错位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了“一体两翼三化”的学科发展定位,坚持学术团队化、研究专题化、服务地域化。五年来,学院积极践行平台领院战略,积极探索应用型专业的发展模式,控制招生规模,强化学科统摄专业、学位点建设的融合发展思路,学院办学定位更加准确。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学院依托部校共建平台,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极力推进“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专题系列讲座,打造精品课程。及时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打造特色课程群。主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党课班”,支持学生立足自我教育平台开展读书对话活动;推动驱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人才。

                                                                管理推动,实现教学管优势互补

       加强学院顶层设计。学院积极践行制度立院战略,制订《我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培育办法》《2016年必威教育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实施办法》,首先培育了17个院级教育质量工程项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柔性引进领军人才5人。制定实施了“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办法,举办了教师公开课教学观摩、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连续两年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精彩一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校级比赛中获奖25人次,2名教师获校级一等奖。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制订并实施《学院本科教学周巡查制度》,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各科室秘书、辅导员每人每学期2次(2周)巡查本科课堂教学。强化学院期中教学检查自选主题,开展了围绕应用型学院“好教师”“好课堂”“好学生”“好大学”的一系列讨论营造学院教学氛围。

       加强平台品牌建设。与芜湖广播电视台合作成立鸠兹影像工作室;与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合作成立金周刊编辑部,启动了“名记名编名主持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新闻策划会、阅评会进校园,吸纳师生参与节目、版面的策划和编辑,开辟新闻人才培养的“特殊课堂”。实施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采风和暑期实践教育,支持学生成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社”并开展读书对话活动,学院师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实施了校企合作、“学院+公司”的办学模式,在全国首创了“创采写摄编播评管”八位一体的专业技能培养理念,实现了“2+1+1”阶梯化培养和模块化教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改革、考试方式改革等已经落实,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考察。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院加大实训实验中心品牌化建设,先后争取省“两个计划”经费1100万元,部校共建省财政专项经费2期共1100万元,建设了28个专业实验室,添置了高品质实验教学器材,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较好地满足了实验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课堂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显成效

       学院扎实推进第一课堂“知识传授”、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第四课堂“网络育人”深度融合、协同联动,积极构建课内课外一体育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线上线下联动育人的工作机制。精心构建“22211”实践育人体系,成功打造——实验楼“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和经致公司“大学生创意与创业实践育人基地”两大实践平台、学院双迎晚会和播音毕业汇报演出两大艺术品牌、“江南片大学生电影节”和“创意文化节”两大文化品牌,建设了1个校内实践教育基地——传媒电视台、打造了1支专业化的礼仪服务队。学院五年来共选树“新传先锋”57人,向学校输送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8名,同时产生国家级“自强之星”提名奖1人,省级“十佳大学生”提名奖1人,校级“十佳大学生”5人,“十佳志愿者”3人,“自强之星”3人。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新闻大批学子进入985和211高校深造,或进入国家级和省级主流媒体工作;黄金花同学获评“安徽省三八红旗手”;摄影学子李雪聪摘得全国大学生摄影大赛唯一的一个个人一等奖,动画学子赵泽获得亚洲青年动漫与数字艺术大赛金奖,在法国巡回签名售书;空乘学子陈博群获得“创青春”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金奖,这也是学校首个创业类国家金奖。两度荣获“优秀分党校”和“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连续七年获“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五次获评校“十佳班集体”。

                                                               学生自动,自我教育助力学风新常态

       以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建设为重点,以部校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主线,结合主题教育节点,借助学生党校、团校、“双学小组”、马观学习社等平台和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陆续制定出台学院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办法、毕业班综合测评办法、学院优秀班集体评选评选办法等制度;狠抓课堂出勤率,考试违纪率和通过率;选好用好班团干部,突出学生党员骨干等先进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班级活力和凝聚力,营造优良班风学风;积极开展“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志愿者”“新传之星”等评比,加强朋辈榜样引领带动作用;结合新生团建工作,组织同学们自主学习团史团章、校史校情,强调争做先锋者,不当看客或过客,使学生们做学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我院历来重视优良学风的建设,秉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学、管一体化,努力构建专任教师、政工人员和学生骨干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学院学风建设的新局面。(文/孙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