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传媒视界 >>
传媒视界(179)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为我院师生讲解“文学与传媒艺术”

       11月4日上午9:30,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教授在学院楼四楼大会议室为学院师生讲授了一场以“文学与传媒艺术”为主题的讲座。本次会议由必威执行院长杨柏岭教授主持,科研与研究生副院长赵昊教授、各专业教师及戏剧与影视学、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杨柏岭简要介绍了张晶教授的学术研究情况,并引出了此次讲座的主题。作为研究文学与传媒艺术关系的资深学者,张晶开场以当下文学的发展形势为着眼点,分析了“图像时代”下的文学作为,他表示自己既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并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重新提出具有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在大众传媒成为社会文化主导因素的今天,文学与文学理论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但在张晶看来,文学并未因电子传媒的大行其道而遭受灭顶之灾,反而因此导致了其存在形态的重要变化。张晶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的媒体之一,文学并不会因为印刷文化的退居其次而走向消亡。与传统的文学形式相比,当前的文学并未消亡,其内涵到形式都会延续,只不过存在的形式会发生变化,并与传媒艺术实现彼此结合。倘若传媒艺术失去了文学的存在,它还会有其独特的魅力吗?可见,文学依然是最重要的艺术因素,是永远无法终结的。

       讲座中,张晶结合自身阅读经历从文学的内在视像、审美运思和语言美感三个方面讲解了“图像时代”的文学审美特征,强调文学的属性在于语言美感和内在视像,同时要以文学运思为其连结纽带。认为应树立文学学科自信,文学依旧大有发展。讲座最后,参加讲座的部分研究生就“文学与传媒艺术”的相关问题与张晶进行了交流。张晶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张晶的讲解贴近生活、视野开阔,既有结合自身阅读经历的通俗性讲解,又以古今中外的文学进行文本和理论分析,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杨柏岭总结了四点感悟:他首先肯定了张晶提到的关于文学与传媒艺术的时代思考。杨柏岭指出全球化时代文学、哲学、艺术等依然存在,文学消亡之说本质上是关于文学、哲学、艺术等的形式变迁问题,其背后的观念是关于是否过时的话题,文学并不会消亡,它从形式到内涵都会延续;他对于张晶围绕内在视像、审美运思、语言美感三个方面去探讨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历史思考表示赞同;他强调了张晶提出的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媒介思考。面对当下低头族的浅阅读,屏幕阅读下的碎片化阅读,能否拥有阅读的深刻记忆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他突出关于艺术传播方向的建设问题。他强调学院利用现有的学科优势,强化艺术传播,传媒艺术需要研究本体,艺术传播方向建设需要文学、哲学、艺术等各学科的支持,应该做到彼此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艺术传播建设要发挥各专业优势,强化内涵建设。(文杨敏敏  图刘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