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必威)时值建党百年,在此契机之下,为打捞大别山红色记忆,传承非遗守护之精神,我院赴岳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溯源红色民谣,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深入调研,用心挖掘,广泛传播,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一份传承,多人守护。调研过程中,团队以“溯源红色民谣,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旨在为岳西的非遗传统文化奉献一份“新传力量”。实践过程中,团队前后五次采访了岳西高腔传承中心顾问、岳西民俗资深专家汪同元老师,获得了大量岳西县民俗和戏曲文化有关的资料文件。汪同元老师将其研究成果汇编而成的三套书籍赠予团队,同时希望能够以岳西高腔传承中心的名义再赠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一份,以保护岳西高腔这门传统戏种。除此之外,团队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大山,两次下乡前往五河镇,为当地的五河高腔剧社拍摄纪录片一部,同期产出的新闻作品《王学钿:岳西高腔的铺路人》被安徽日报网站刊发。同时,团队成员拜访了岳西高腔的传承人王琦福老先生,他虽然头发斑白、意识模糊,但仍能够为我们唱几句高腔。在这份精神鼓舞下,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传承之决心,表示要努力弘扬岳西高腔这份宝贵地方戏曲文化。
百年党史,代代相传。岳西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团队以红色文化作为实践支线,在其中深入探索挖掘,形成了多部作品。团队成员三赴青天乡,溯源国共和谈旧址的历史,形成了多部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漫画创意类作品《红色底蕴,青山之间》,被当地媒体“掌上岳西”转载。另外,团队还有一篇汪氏宗祠守护人汪正续有关的人物通讯正在打磨制作当中。在温泉镇,团队走进王步文故居,在走访调研中体悟革命精神。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产出了作品《万疆(岳西篇)》,用歌曲表达团队的爱国情怀。在请水寨暴动旧址,团队尝试用微电影的方式将党史重新诉说,让那个年代的故事深入人心。产出作品《芝兰调》即改编自岳西红色歌谣当中的故事。同时,团队也自编自导了一部红色话剧《战火中的婚礼》,并通过新媒体技术制作了一份岳西县红色旅游资源与高腔文化地图献予当地人民。
西行寻岳,满园桃李。传承非遗文化,自然要从娃娃抓起。调研期间,团队联系了岳西县文化馆,在当地县城开展了传媒素养普及培训班,教孩子们学习当地戏曲,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院赴岳西“溯源红色民谣,传承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共产出新闻稿10余件,调研视频9部,可视化作品1篇,文创产品1套,话剧作品1件,获得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赠书6套,另有多部作品正在打磨当中。传承非遗文化,团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