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新传学子 >>
“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实践调研纪实(黄山篇)
    助力中国梦,梦伴青春路,路上拾真知。6月29日至6日,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在院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下,安师大赴皖南(黄山、池州)特色文化保护与利用现状调研团队成员们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到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

    团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在池州和黄山两地开展调研),团队指导教师秦枫6月29日赶到池州联系池州文化局、市文化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城民歌、青阳腔和青阳农民画),安排好调研日程,由小组长进行具体访谈和调查,7月1日上午由池州转场黄山,带领黄山小分队展开具体调研活动。两个小组每天进行网络和电话交流。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搜集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记录实践成果,为“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提供原始资料。在实践中,还向民众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鼓励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活动前期,团队分组进行问卷调查,获悉当地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中期主要以人物访谈的形式对政府部门主管人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的关键信息,共同探讨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境的具体措施。后期会通过文字整理、图片筛选和视频剪辑来展示这次实践的成果,在思考借鉴的基础上努力探寻新的保护开发道路。

    6月30日,黄山团队分别在市郊和农村,围绕徽州民歌、徽州竹编、歙砚制作技艺、徽派版画、漆器髹染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知、传承人社会地位及影响等几个主题,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年龄层次的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

    7月1日,团队就政府政策导向、财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宣传活动等几个方面对黄山市文化委员会下属文化馆进程访谈,陈琪馆长展开详细对话。在访谈中,陈琪馆长着重介绍了技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方言、时间、场合等限制而导致的传承困境,如徽州目连戏;提出了个人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建设性建议和美好愿景;从文化和经济两个角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实意义,从政策导向、财政支持等方面谈了非遗保护的顶层设计。

    7月2日,调研团队来到黎阳老街跟随着刚从法国讲学归来的国家级漆器传承人甘而可老师游览了漆器的世界。漆器型式各异、流光溢彩,甘而可老师从自身的非遗事项出发,详谈了非遗(漆器)保护与传承、发展困境、发展前景等。大师以其对艺术的完美追求和豁达广博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精益求精,平易近人,真诚谦逊。

    7月3日,刚步入屯溪老街,调研团队就见到了在华馨园小区门口等待竹编省级传承人曹德泉老师。随后,曹老师为了给大家普及基础的徽州竹编知识,大师播放了黄山市文化委员会独家录制的徽州竹编影像,放到关键环节,如竹编原料的采集,工具的选取,造型的设计等,大师会亲自详细解说。在访谈即将结束之际,大师还热情地邀请调研团队参观其个人的馆藏,包括大师的创作精品和民间收藏。

    7月4日,沿着徽州民歌的历史印迹,安徽省非遗传承人凌志远老师讲述了徽州民歌的起源和特点,回忆了九十年代初关于徽州民歌的田野调查,介绍了徽州民歌的生存现状,剖析了民歌的发展困境及其原因。在谈到传承问题时,凌老师认为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采用徽州民歌素材进行创作。同时凌老师表示会继续义务讲学,从娃娃抓起,培养新一批民歌传承人。

    7月5日,在屯溪区延安路的“郑寒砚雕”内,调研团队见到了正在整理砚台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郑寒老师。为了获取全新的创作灵感,创新歙砚设计型式,大师远赴西藏采风,体验藏族风情。在谈到人文情怀时,大师强调质朴、谦逊和低调,并将歙砚的创作看做一种仪式。同时给调研团队阐释了艺术人生的处事哲学:坚贞不渝的人文情怀,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

    7月6日,团队拜访了黄山市文房四宝协会会长汪培坤。作为徽墨传承人,接手胡开文墨厂之后,汪厂长先后调整了墨厂的经营体制,由国有企业转为民营企业;建设“文房博物馆”,搜集全国名墨并展览古今徽墨佳作;注重墨厂新一代技艺传承人的培育,打破家族式传承方式;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促进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如到黄山学院讲学、参加电视台节目录制等。

    通过一周对民众、文化主管部门、非遗传承人(民办非企负责人)的调查与访谈,实践团队详细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社会认知与支持、保护与发展政策、财政投入、发展困境与政策诉求等等。游历在徽风皖韵之间,轻嗅远古的芳香;走在实践的路上,践行青春的誓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梦!(文、图/安师大赴皖南特色文化保护与利用现状调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