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新传学子 >>
【“述蒙城好人,传向善力量”专题采访之八】橙色背影下的坚守

    在清晨的蒙城县南华门附近,寒来暑往的人群中,你总能发现一个橙色的背影,穿着一身环卫工作服,一件洗得发白的军绿色衬衫,一双鞋底微微开口的胶鞋,这个弯着腰在车水马龙之中孜孜不倦,默默清扫的人,就是年近花甲的郑广学。看到记者的到来,郑广放下手中的扫帚,示意我们在马路对面等候,在郑老穿越马路中央的时候,捡起路上废弃的楼盘广告单页,丢进十来步外的垃圾桶,一系列的动作早已成为了郑广学下意识的习惯。用他的话说是在用坚定的信念做着平凡而伟大的事情,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被迫下岗重拾希望,环卫事业谱写新篇

    郑广学是南华所的小队长,领导84人的团队负责从南华门—五里高大桥—西转盘—工人像区域的保洁工作。随着县城建设的逐步深入,老人维护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限于马路的清扫还有两侧的岔路、草丛、公厕卫生的清理和维护。

    当年,高中毕业的郑广学一直是搬运站的一名职工。1996年,由于人员分流,他被迫下岗,在当时对于他和他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缺少收入来源,一家人的生活没了着落。很多个夜里,郑广学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生活还要继续,我不能失去生活的信心”,他积极做爱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在爱人的支持下,夫妻二人一起拿起笤帚,成为了环卫工人中的一员。

    在参加工作的十八年里,郑广学和爱人每天起早贪黑地奔波在工作区的大街小巷,风里来雨里去。每天4点准时起床,晚上9点才能下班,回到家常常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每天的工作能不辛苦嘛,自己也想过放弃,”可面对记者的疑问,老人回答道“脏苦我一人,干净千万家,这么做也值了。”

恪尽职守环卫工作,成就光荣劳模风采

    “我想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付出就有回报。”郑广学老人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责任区的卫生,夫妇俩从未享受过一个假期,街坊邻居都觉得他们夫妻俩“傻”,不会偷闲。可又有谁知道,正是他们,用一把扫帚扫出了城市的文明;用一个簸箕端出了城市的整洁;在每天清晨奏响了劳动者的第一篇乐章。年复一年,老人始终干一行,爱一行,身体随着年纪每况愈下,长时间的站立弯腰,老人的股骨头坏死,不得不动大手术,冬天寒风刺骨,老人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一到阴天就只能靠吃止痛药来维持工作……

    操千曲而后晓声。老人在环卫工作的杰出贡献,为他赢得了县里的先进工作者、亳州市劳模等光荣称号。2012年4月,郑广学还代表蒙城出席了全省劳模大会,受到省委张宝顺书记的接见和表扬。2014年郑广学更是去到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我兴奋、自豪、欣慰,但从未居功自傲”,老人的回答特别平静,似乎一切荣誉都如他辖区内的行道树般,普通而平常。老人嘴角微张,目光坚定,聊到工作中有没有令老人难忘的事情,郑老说自己没有做什么大事,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我们却在老人扫地的工具里,看到了他用心的“改良”与“升级”。为了更好的完成清扫工作,老人自己做了专门捡拾小垃圾的长夹,把扫帚加宽适应大范围清扫,还自制了多角度装盛垃圾的簸箕。正是这些细节让郑老平凡而伟大的责任心得以彰显,也使他略显佝偻的背影变得伟岸。

    在郑老的邀请下,我们记者一行来到老人家中。简单的家具,略显破旧的房屋,墙上贴着“毛主席万岁”的壁画,地下堆满了工作时捡来的废旧瓶子。老人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拿出自己去北京的照片和全省道德模范奖章,眼中满是骄傲和欣喜。郑广学老人跟我们谈起了在北京时学习山东胜利油田吴吉林的革命工作精神,“吴吉林同志患有淋巴癌,先后做了26次手术,但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我这点小病小痛又算什么。”他表示,以后还要在环卫工作上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环卫工作奉献全部力量。也正因为许许多多像郑广学一样的老人的奉献,让文明之光洒满蒙城。 

家庭困难乐对生活,平凡坚守彰显大爱

    除了每天繁重的工作之外,郑广学夫妻俩还要照看孙子。十多年来,不管家中发生什么事,他都把环卫工作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两个儿子从未因为家境的贫困而在学习上有松懈,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考入浙江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生活可以贫穷,物质可以缺乏,但在贫乏的时空里,情感的富足可以弥补这贫瘠的一切,家人的理解能够给予他最大的慰藉和支持。

    “爱岗敬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占到了生命的一半时间,它是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没有理由轻视或者漠视它,这就是敬业。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郑广学老人用无数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创造出了绚丽的人生,真正践行了爱岗敬业的本质意义。“我总在想怎样才能为蒙城县的文明再多做点贡献”说完,郑广学转身弯腰拾起扫帚,给记者留下了一抹橙色的背影。(文/图 传媒学院赴蒙城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