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新传学子 >>
传媒学院赴上海实践团队探寻旅游文化

      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有其独特的魅力。为了更好的探寻上海的旅游文化,传媒学院赴上海暑期实践团队走访了徐汇、黄埔、浦东等区的众多旅游文化圣地。

走进豫园  赏传统园林

      7月4日,团队一行人来到了位于上海黄浦区的豫园,进一步了解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豫园是明朝时期的私人花园,建于1559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设计风格,是江南园林中的一颗明珠。如今,它已经成为到上海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常去的游览胜地。

      队员们通过繁华的豫园商城,也称老城隍庙市场。走进人流中,能看见南翔馒头店的长队伍已经排到了街角,波廊里充斥着欢声笑语,快门的咔嚓声、游客的交流声溢满整个蜿蜒的亭台。通过亭台之后,购票进入了真正的豫园。虽说是一墙之隔,但是细心的队友们还是发现了:墙里墙外是两种不同的景观,墙外虽说是古典建筑,但是明显的掺杂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墙里则是古风古韵,亭台楼阁,面面俱到。

      在整个观赏过程中,我们发现豫园的屋顶建筑艺术很有个性,建筑物体并不是很大,但是屋顶给人的视觉冲击很大,能让人感到建筑物有厚度、有分量,有力度。同时建筑物的屋角起翘和屋脊、山墙做得非常强烈,以此来体现建筑物高耸入云、轻重分明的层次感、明亮感。另外,为了彰显个性,在豫园的建筑物上,总是在线条复杂、形体尺度加大的基础上,还添加了许多砖雕小品,以增强它独特的立体感、文化感。如,岳飞大战金兀术等雕塑、石刻、砖雕等的点缀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我们观察到在豫园观赏的游客有70%是外国友人,从他们交流的语言得知,这些游客大多来自美国、法国、韩国和日本。就从国内和国外的游客观赏豫园来讲,国内的游客在豫园里大多属于走马观花,最擅长的是拍照,每到一个地点第一件事是拍照,而不是去欣赏。而外国游客则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这个建筑背后的故事或者简介,他们会第一时间去浏览景点的介绍。当然这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其中也包括了旅游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豫园的观赏,我们发现了中国的古典园林的建筑对建筑的整体风格协调性,视觉性,构成性有很大的要求,同时,通过对中西游客的行为观察,发现了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隔黄浦江  望两岸风光

      为了观赏黄浦两岸的风光美景,傍晚时分,我们在黄浦区的外滩守候,等待夜幕降临。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将上海分割成了浦西和浦东,两岸分别形成了举世知名的外滩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等上海重要地标。与豫园不同的是,黄浦江两岸的风光完全是现代大都市的建筑艺术和旅游文化的元素。

      等到夜色渐暗,江边两岸的灯光开始亮了起来,最先印入眼帘的就是江对岸东方明珠的灯一直在有规律的变着,远远看去,灯火辉煌。身后明亮闪耀的万国建筑群,车水马龙的外滩,与之映衬,是如此的协调。

      我们观察到与豫园不同的建筑风格相比,外滩这边的万国建筑群属于“海派文化”中的建筑艺术。之所以称之为“万国建筑群”,主要是表现在建筑形式上,在上海的建筑风格中,有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等众多国家的元素和风格。例如外滩江海关门口的四根柱是最标准的古希腊陶立克柱式的,东方汇理银行是法国巴洛克式的。这些建筑风格迥异,但是从江边一眼望去,显得那么协调,壮观,美妙。

      东方明珠塔,坐落在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卓然秀立于陆家嘴现代化建筑楼群,与隔江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展现了国际大都市的壮观景色。塔高468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之高塔。设计者富于想象地将十一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串联到绿色如茵的草地上。远处看宛如两颗红宝石的巨大球体,晶莹夺目,描绘了一幅“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如梦画卷。特别是夜晚的东方明珠,绚烂夺目。

      作为市中心的地标建筑,它们的存在极大地带动了上海的旅游市场,通过一天的走访,为我们后期整理上海旅游文化的资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更好的了解上海的旅游文化。(文/胡赛赛 图/陈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