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新传学子 >>
传媒学院赴上海实践团队专访著名书法家桑仲元

      为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上海文化、探寻上海的传统文化气息,7月1日,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探寻大众传媒下的上海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访了上海著名书画家桑仲元老师,与桑老师开怀畅谈,跟随桑老师开启了一场人生智慧之旅。

      7月1日上午,经过颠簸的路程,负责采访的队员们一行七人到达了上海周家渡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见到了桑仲元老师。桑仲元老师热情的与队员们打招呼,并带领队员们参观了会议厅的艺术作品展览,随后与队员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桑仲元,1945年出生,笔名桑铁,书斋名曰“铁砚堂”,1965年任职于上海上南中学,1990年秋调任上海大同中学专职书法教师。曾任上海市书协第四、第五届理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浦东新区书协副主席。数十年来,桑仲元不但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书法人才,为繁荣和发展上海的书法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出版有《桑仲元书法作品集》、《桑仲元书金刚经》等,编写有上海高中生选修教材《书法》等。

      在采访中,桑老师首先讲述了他的40余年教龄的故事。桑仲元老师于1964年高中毕业,毕业后在上海大同中学进行了10个月的师资培训,当时是一个老师带三个学生,可谓是精英教育,也为桑老师接下来的教育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训结束后,桑老师就被分配到上海市上南中学,成为全校唯一一名美术老师。

      1990年,桑老师被调任到上海市大同中学,专职书法高级教师,培育了一届届学生,也为桑老师在书法界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在大同中学任教期间,桑老师完成了上海市高中选修书法教材的编撰,几无争议地通过中学高级教师的评职。在2004年退休后,桑老师不辞辛苦又工作了5年。

      回顾自己将近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桑老师谦虚地用幸运来形容自己在书法教育界的发展。他认为,作为一名书法专职教师,看到一届届孩子在自己的教导下练习书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是十分幸福的。

      桑老师与书法结缘可谓是十分巧合的。高二时,桑老师因病辍学,不得不离开校园在家休养。在家养病期间,桑老师为了打发时光,拿起了墨笔,临池书写。不曾想到,至此后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谈到自己的书法人生,桑老师还运用生动形象的典故说明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他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因此很难做到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全才,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擅长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就是最大的幸福。

      闲暇时光,桑老师热爱阅读,尤其是传统经典书籍。但是桑老师认为,读书不该是功利性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桑老师追求的状态。退休后,桑老师经常抄儒家道家佛家的经典,每一次抄写和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都会对经典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可以说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桑仲元老师还以生动、形象的典故为我们诠释了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教导我们要不断学习,在学习和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利目标,这样才能收获到更多。

      谈及对当今传统文化发展的思考,桑仲元老师有很多感悟。桑老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令人堪忧。桑老师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因此希望更多的人注重传统文化,在阅读经典典籍感悟到人生的启迪,逐渐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

      此外,桑老师对当今教育中许多学校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表示遗憾。面对现在很多家长让尚在童年的孩子去学习各种特长、报各种补习班的现状,桑老师认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因此家长们不必太在意孩子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桑老师指出,应该让孩子在学习好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自由释放儿童天性,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并且努力发展,这样才能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带来新鲜的活力。

      最后,桑老师为队员们送上他的作品,并为队员们一一题字祝福,队员们也把队服作为回礼献给桑老师,最后,大家纷纷与桑老师合影留念,采访顺利完成。

      据悉,此次采访不仅让队员们感受到一位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大家,也让队员们近距离接触到了一名有着大智慧、大胸怀的长者,使队员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为实践后期探寻上海传统文化、感受历史人文气息做足了铺垫、打下了基础。(文/蔡畅 图/胡赛赛 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