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必威在院会议室举行了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来自11、12、13年级的多位同学受邀担任主讲人,围绕社会实践做了精彩的汇报演讲,并与院团委副书记郁悦、14级辅导员孙月婷一同为前来聆听的学院一、二年级各班负责人答疑解惑、面授建议。此次活动由学生会主席王浩主持。
分享的是故事,交流的是经验。负责主讲的同学都是活跃在历年社会活动中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也是愿将自己精心积累的知识、技能倾囊相授的引路人。通过他们的讲述,“团队协作、学会感恩”等实践精神屡屡被提及,在座诸位“新人”对社会实践也有了初步的认知。12文管班级的熊贤智,是其中最“细”的一位。他的讲解囊括前、中、后三个阶段,利用“起、承、转、合”四个关键词串联起一次完整实践的所有步骤。从“每日一稿”的硬性要求,到“采访、问卷”等多种调研方法的随时转换,再到“spss、录音笔”的熟练运用,他的建议来自方方面面,也具体到细枝末节。张凌志则将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团队的协同合作摆在了首位,他认为“最出彩的部分往往出现于偶然”,因此不断调整计划是途中必做的功课。同时,多年的队长身份,令他深知团结的必要性,更高的职位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是他对在座同学们提出的忠告。
随后进行讲述的王潇然,则重在对成果展示环节的指导。他建议将实践成果的展示、汇报与各专业特色相结合,综合“图册、书籍、文章、纪录片”等各类形式,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除此之外,个人在其中的成长同样不可忽视,朱思良把实践活动比作“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透过这扇“认识社会事态的窗口”,自身的潜力逐渐显现,其意义也绝不仅仅止于调研。最后,吴利亚从实践初体验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去年参与经历的酸甜苦辣,为社会实践做出了“锻造能力的疆场、收获回忆的乐园、开拓视野的平台”这一定义。
郁悦会后总结道,社会实践是培育人才的第三课堂,是当代大学生的试金石、点将台。针对同学们激情有余或是方向不明的现状,她传达了学校的时间安排及任务分配,建议大家放眼当下,在组织计划时“翻阅一次资料、申报一支团队、修改一份策划书、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在实践过程中与“时事热点、地方需求、专业特色、新媒体运用”相结合,做好2015年学院社会实践的先锋军。
转眼又是一个准备出发的时节。路途中的坎坷与磨难可以预见,随之而来的进步与收获也不会缺席。通过这一轮的经验分享,暑期社会实践不再是学子的独自征伐,而是胆识与指导的相互配合,是成熟与不成熟的亲切交流,是关怀与被关怀的共同成长。(文/温倩 图/陈晓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