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新传学子 >>
遥远的归处,不朽的林泉——新月读书会第十、十一期期侧记

    秋韵江南,新月初开,当理想坚实落地,我们在物与心的摇摆中,且行且歌。2015年11月13日和27日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社以“新闻印象”、“第四维观影”为主题分别举办了第十、十一期新月读书会,共60名社员参与讨论。

新闻印象:一群远行者的精神栖息地

    昔日的新闻理想帮我们构建起一个意义世界,与现实平起平坐。在新闻人的身上,理性和感性并不冲突。这一夜,喧嚣的白日尘埃落定,我们重拾旧日的新闻印象,一起重温一群远行者的精神栖息地。

    吕汉东首先发言,他带来白岩松的三本书——《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白说》,从一个优秀新闻人的感受说起,对“如何从一本书中学习新闻思想”这一话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闻学其实是社会学,要涉猎不同类型的书籍,补充自己的知识。即便不能完全理解其内容,读书带来的感受也是无可替代的。

    “做让时间害怕的新闻”,这是陶候在分享《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一书提到的名句。我们的报道应当如何进行?想要达到何种效果?刘婷随后的分享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回答,首先我们要看见事实。她从柴静的《看见》说起,引申到《送你一颗子弹》一书,这是著名政治学学者刘瑜的作品,全书由多个小故事组成,看似言小事,实则蕴含政治大道理。“政治新闻需要这种思考,不同类型的新闻需要不同的角度来报道”。

    王晓琪分享的书籍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本书采用了举例子的写作手法,将众多抽象的数字和理论表达清楚,适合于新闻初学者阅读。张亚丽随后引申到李大同所写的《冰点故事》一书,这本书采用了叙事的手法,重点讲述了一批记者是如何深入新闻地采访,看过之后受益良多。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汤梦云带来的这本书出自徐泓,讲的是大家熟知的陈虻先生,一个有着坚定新闻理想的记者。“新闻是有故事的”,在杨雪的引述中,我们不禁回想起报考新闻专业的情景,尽管理想各不相同,但是现在大家都选择了坚守。我们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

第四维观影:一个集体的文艺空间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故事,都拥有自己的符号。对于电影,观众的评价不尽相同,开展以此为主题的读书会旨在启发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开拓一个集体的文艺空间。

    “你们都看过外国的电影吗?”吴钧在读书会开始向在场的同学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紧接着结合自己所观看的《下水道里的美人鱼》、《风之谷》等电影,跟大家分享了外国众多电影的制作理念——环保。“外国电影把主题完美融合进整部电影,传播环保理念,中国的电影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加强。”魏晓慧表示赞同:“是这样的,从价值方面来说外国的影片理念、情节设计确实比较精良,制作的手法也很独到。《一天》这部讲述治疗精神病人的影片在设计上既让观众猜不透,但看完以后再想想确实如此。”“中国的影片也在不断进步,比如张艺谋的《归来》,给人的震撼很大,如今的中国电影也朝着更加精良的方向去了。”陈东明补充道。

    由一种理念打开了一种思路:中外电影的异同点在哪里?怎样才能打造更加优秀的电影呢?对于电影的改编、翻拍,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产生怎样的思考?江舟以一部电影为例,为大家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那就是,我们不能只为看电影而看电影,不能只关注情节,而是要联系整个情节,形成整体的观点,得出一个最高理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学习。

    电影批评说起来角度很小,实际上里面包含了诸多内容,包括摄影技术、情节设定、人物形象、价值观念等等。对一部电影作出评价应该是全面而客观的,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就是要实事求是、眼神犀利、追究问底。   

后记

    思想眼界发声,评论聚焦对话。新月新出发,新月读书会是每一位同学的舞台,无论发言与否,聆听也是一种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社举办新月读书会这样的活动,目的就是提供另一种视角,启发同学们的思考。(文/张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