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101岁老兵汪萍:半生漂泊,身似浮萍

    老人静静的坐在敞门的堂屋里,一年四季不变位置的棕红色木椅,一侧头,就可以看到门外的阳光灌进来。院子最近几天被邻居家装修借用,整天隆隆的响,嗓门大的水泥瓦工匠们离老远就扯着嗓子喊话。“他不嫌吵。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不觉得吵。他喜欢一个人坐着,多坐一会,就会自己找事情活动”,常年照顾老人的孙媳妇如是说。

    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家,就是黄山歙县101岁的抗战老兵汪萍,老爷子戎马半生,几经沉浮,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南京保卫战、3次长沙保卫战、常德会战、鄂西会战等等,是大会战的常客。汪萍原名汪岁茂,晚年感慨自己半生漂泊、身似浮萍,因而改以“萍”为名。就像老人自己的感概总结一样,汪萍的人生经历确如其名。

山河破碎,萍飘蓬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汪萍还只是一个安居家乡一隅的稚嫩青年,却在一天清晨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抓去当了壮丁,送往芜湖接受了二十余天的紧急训练之后,汪萍经历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与战争的正面接触,他说,“当时并不知道那就是南京保卫战,只是觉得害怕,死了很多人”。

    随着南京保卫战的败退,汪萍所在的部队很快被打散,搭乘最后一班送伤的卡车回到了芜湖,却身无分文,不能回家,还与部队失去系,刚刚接触了战争残酷的少年,又要面临着走投无路的情境,在回忆时老人叹息,“一无所有,可怜!可怜!”。幸运的是,他乡遇故知,流落在芜湖街头的汪萍遇见了自己的小学同学,他告诉对方,“我没有军队了”,那位先生就说,“那好,到我这来,到我这来”。就着这样,汪萍在同学的救助下从湾沚、金陵、宣城、旌德到歙县,一路辗转回到了家乡。直到如今,老人仍念念不忘其友人的救命之恩。

大会战的常客

    亲身经历过山河破碎的飘零,亲眼见证过战争的残酷,回到家乡的汪萍不甘蜗居于江南一隅,更不愿自己在国难家恨面前只能无奈兴叹、无法改变。老人至今想起当日国破山河碎的历史,还会激动地唱起抗战歌曲《勿忘九一八》。

    1939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汪萍毅然选择报考黄埔军校,成为该校16期学员,离开家乡到江西吉安参加军校集训,并于1940年毕业,成为少尉排长赶赴抗战一线,用智慧热血与忠诚抵制敌人的侵略,后又任过机关枪连指导员,“我们部队在江西、湖南、湖北、广西都和鬼子打过很多恶战,我参加过3次长沙保卫战、常德会战、鄂西会战等等,我命大,没有死,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那时几乎天天打仗,死的人太多,很惨!”汪萍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汪萍所在的部队还驻在湖北江陵,内战爆发之际,汪萍在江陵郝穴镇退伍,并因战局形式的限制,独自一人留在郝穴小学教书,这一教就直到解放战争胜利,他才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这是汪萍于兴起之时,一口气背出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口述的《总理遗注》的场景。午后的阳光明亮了整个屋子,也照亮了老人皱纹沟壑的沧桑面容,与略显灰暗的眼睛里湿润的光泽。老人高声诵完后感慨,这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时每日必修的功课,一直背了这些年,早已刻进脑子,融进生命,也是老人毕生坚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自己的使命由来。

    今年已经101岁的汪萍,仍旧坚持了解国家大事、关注时事政闻,由于眼睛只有光感,不能看书、看电视,老人坚持每日通过收听广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历史,老人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诠释,对于时政时局老人也保持着独到科学的眼光和指点江山的气概,其精神气度不亚于当代青年。汪萍的身体还很好,只在最近略微咳嗽,老人的孙媳妇阿燕说,“自我嫁过来七八年了,爷爷就只在上个月挂过一次吊水,平日里极少生病”。能过保持如此健康的体魄和抖擞的精神,得益于汪萍从军多年留存下来的生活习惯,“老爷子到现在还保持着冬天洗冷水澡的习惯,从未间断”,阿燕敬佩的竖起大拇指。早些年老人还有午休后打拳锻炼的好习惯。

    别看汪萍已至耄耋之年,平日里的生活琐事还是坚持自己打理,如整理衣装、床铺、清洗自己的衣物等。甚至每日清晨,汪萍还会早早起床为自己做一碗枸杞、红枣、红豆熬制的养生粥。

    古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汪萍也用坚韧的精神与信念不甘让岁月磨去满身铮骨,提起这些老人心怀感恩,“我没想到自己还能活到现在,一天在,就要珍惜”。(文、图/安师大赴革命老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