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妙笔生花,流转指尖的艺术

    宣笔,是产于宣城的毛笔,它的制作技艺始于秦,盛于唐。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泾县,自古生产黑褐色山兔,其毫颀长丰润,被称为紫毫,是制作宣笔的绝佳毫料。但只有山中野兔的脊背到尾部才会生出紫毫,所以自出世的那一刻起,便成了件艺术品。而保留至今的唐律,中规定了当时每年宣州紫毫的进贡数量:“青毫六两,紫毫三两”。即使贵为天子,每年也只得三两。其珍贵、稀罕难求,可见一斑。

    7月15日,安徽省赴宣城特色文化资源调查团队来到泾县宣城。慕宣笔之名,请其制作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佘征军先生指教。

    调查员们几经波折,终于在泾县秀美山水中找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佘征军时,佘老师正在高倍放大镜下追求着一直以来的梦想,努力收集、钻研古籍,恢复古代宣州笔工的绝技,再现曾经海内闻名的“铁头紫毫”,宣笔的代表之作。

    佘老师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告诉调查员们,“四德之外,上品的宣笔还要有灵性,通人意。顺畅的配合书写者的使用,成为他手臂的延伸,让主人笔走龙蛇,妙笔生花。”真正的宣笔艺术是以人为本,完美契合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成为使用者的伙伴才是上品,是每一个制笔人的梦想。

    在调查员的采访活动接近尾声时,佘老师为自己的人生总结道,“‘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曾经说过,笔正心亦正。’而我这一辈子,只制作了一支笔。不能说执着,只能说专一,没有做任何事情,一直和水、毛打交道……”心无杂念,认真于自己的认真,专一于自己的专一,这是宣笔的水墨风韵中养育出的人生哲学,更是人生价值本就应有的体现。(文/ 图 安徽他文化资源调研团队赴宣城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