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徽商的重新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匠精神浸润着江淮大地,生生不息。自然的馈赠与祖辈技艺的徽匠传承在山泉养鱼人的智慧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使得山泉养鱼成为休宁县徐源村最具个性和特点的“徽名片”,素有“泉水养鱼第一村”的美誉。
走进徐源村,清澈见底环绕村庄的小溪,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鱼塘,让人感觉到走进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村里的山泉养鱼户主之一胡成久,与她的妻子一同经营着一家渔家乐。在外人看来,胡成久身上有着不一样的“不等式”。他放弃了20多年的茶叶生意,返乡创业,成功用传统的山泉养鱼技术带领着全村甚至全县人民发家致富,将徐源村“山泉养鱼”品牌成功打造成全国一流品牌。
溯源:绿水青山重现徽州古韵
依山傍水,粉墙黛瓦的古建群,整洁干净、清澈见底的养鱼池塘,这里是有着勃勃生气的世外桃源。徐源村是徽州的一个缩影,这里不仅是一块绿水青山宝地,还是一个“盛产”能工巧匠的地方。胡成久就是这些能工巧匠中的典型代表,他坚持用传统的养殖方法发展泉水养鱼——“只有依靠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能把小小鱼窝变成金窝银窝”。
“老天爷也是公平的,像我们这里原始的鱼治病方法,我们这里像鱼腥草,也只有我们这个地方才能种,换到溪口去种,虽然能生长,但这个香气就没有了,我们的鱼是原汁原味的,没有任何调料,它的肉可以说是非常鲜嫩的了。”胡成久自信满满地说道。除了特有的饲料,胡成久透露,养鱼的泉水也是秘诀之一,“我们这边的水,含铁量高,中央电视台直接到我这个农田拿山泉水去化验的,含铁量高,所以我们这个鱼含铁、含锌、含钙、含硒这四个因素任何地方都达不到的。”
“坚守匠心,不忘初心。”胡成久表示,老祖宗那个时候的养鱼方法是一种科学养鱼,这种传统方法不能断了,要继续把它发扬光大。家有梧桐树,凤凰自然来,胡成久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保持绿水青山才能重现徽州古韵。
传承:精益求精践行徽匠精神
《增广贤文》有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山泉养鱼亦是如此,要想养好山泉鱼,首先要有丰富的养殖技术。而胡成久的丰富山泉鱼养殖技术,大多来自于祖辈的传承。
“我们就是小小的十几个平方,但是每个鱼塘里的鱼都不少于五百斤。因为我们这里老祖宗聪明,利用石头砌鱼塘,石头缝里就有氧气进来,鱼就不会缺氧。”胡成久告诉记者。代代相承,将这“石头缝里的空气”传给了后代。
“匠人”需要以“技”养身,更需要以心养“技”。绿水青山孕育了徽匠精神,但只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将徽匠精神传承下去。
胡成久作为村里年龄最小的山泉养鱼者,为了传承传统绿色养鱼匠心,放弃了20多年的茶叶生意,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小小鱼窝变成金窝银窝”。在他的带领下,带动了整个板桥乡的发展。但山泉养鱼品牌越做越大,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胡成久表示,“未来的规划还要发扬光大,就是要保持品牌,所以根据目前的形式看起来,我们的鱼最低不能低于三年。”在他看来,他这一生能把这一件小事做好就好,不盲目扩大战线。宁可产量小,也要质量好。
在板桥乡,胡成久不仅是一个小小的山泉养鱼户主,在他的身上还具有着劳动者的责任和担当,在村民眼里他就是位最美徽匠,是最美徽匠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创新:一流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当工匠精神上升为时代精神,又该如何秉承和坚守?对于这个问题,胡成久除了继承祖辈的传统手艺外,还通过品牌打造的方式提高传统技术的生命力,让传统技术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在新时代用新方式继续传承工匠精神,用一流的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正是在这种“工匠精神”的感召下,胡成久作为村里最年轻的山泉养鱼户,将山泉养鱼从无人问津的小众市场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山泉养鱼品牌。一般人不愿对外传授的绝技,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更推动了“工匠精神”的创新,而这种精神在山泉养鱼户主们身上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传承。正如胡成久所说:“我们家是第一家开展发展渔家乐,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后来12年就增加了十几家,一直到延续起来,到今年18年,整个板桥乡发展了45家了,带动大家发展,也许再过三年会超过100家,把泉水养鱼的技术传承下去。”
除此之外,为了健全工匠精神社会弘扬机制和市场拓展机制,胡成久主动提出成立渔家乐合作社来统一营销。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胡成久说:“未来的规划还要发扬光大,就是讲要保持品牌,所以讲,没有五年的鱼不能上桌。”胡成久在创新打造“山泉流水养鱼”品牌的同时,不忘初心,保证黄山泉水鱼的品牌质量,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善于技,精于艺,目无全牛,天人合一。”在胡成久的身上,不仅仅体现了敬业、 精益、 专注、 创新的时代气质,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工匠,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劳动者,一个好的工匠,一定是个大写的人。(文/刘纤纤 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