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为先,实践乃本;文字为基,故事成根;生活为源,传播聚力。有了5月专业采风的经验后,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学子们从稚嫩走向成熟,他们心怀理想,揣着“听故事”的好奇心,踏上更为独立的调研之路。七月初考试结束后,同学们组建、参与了合计5支校级重点团队、5支院级重点团队和 支班级团队,正式开始不同长短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五个省份、十八个县市,横跨一千八百公里,19新闻学子再一次“用脚丈量祖国大地”,拿起不再陌生的笔杆和相机,学着如何讲好大学生眼中的“中国故事”。
在基层一线的新闻现场跑新闻
“即使在课堂上学习了采访,第一次面对采访对象的时候还是会手足无措。”邢颖道出了每个初出茅庐的新闻学子最直接的感受。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基层,当采访从课堂的理论变为真切的实践,当文字由校园的青春活力到需要承载起现实的厚重,该怎么讲述千家万户的故事?到基层一线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他们在尝试、受挫、思考中逐渐感知中国的脉搏。
围绕各队不同的选题,采访在各类人群里展开,而困难也接踵而至——找不到适合主题的采访对象、被很多次拒绝采访、设备出现故障、纪录片的制作缺少了必要的素材、采访不透彻不得已返工、寻访时被工人误会而批评……19新闻学子直面实践过程中的挑战与挫折,胡蝶兰直言“这是与课堂不同的对自身应变能力的考验”。
期望面对面的采访,数次联系镇长后,因其公事在身又交通不便,“情系川皖·圆梦巴蜀”支教团不得已改成线上采访;马义杰回到马鞍山去寻访、接触首批工业移民,在了解了其中的故事后,他切实体悟到马钢老工人的精神内涵和传承至今的红色“钢铁”精神;胡晨玥走到田野间,见热辣的天气之下村民忙于农活,深感其辛苦,便话锋一转“大妈您干活也是很累的,我们陪您聊聊天”。本没有路的前方,新闻学子集百家之长、敏于思考,跑出了一条新闻之路,也觅出了一条自我成长、理实交融之路。
课上学、走下乡、攻困难,学子们在基层践行脚力、脑力、笔力,增长“眼力”。刘增洋第一次亲自来到感动中国的“爱心厨房”,被坚守十八年的夫妇、病人家属、小巷环境深深震撼,他在与聊天采访中感悟到新闻不是坐着等出来的,他变得主动采集信息、寻找盲点、与人交流沟通,在发现、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事情的真相,了解病人背后的故事。他们千里迢迢走进江西省肿瘤医院旁的窄路,才真正直观的感受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坚守何其伟大。娄潇觉得走到社会中,好好听当事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体验,胜过书本上的方法理论。除了从社会中长“眼力”,刘紫仪还从老师身上学。从团队到达主簿镇政府开始,她就一直在观察带队老师马星宇,推测他选择与每个人交谈、问的每个问题的思路和用意。在跋涉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她总结出了顺藤摸瓜、以小见大、层层深入的实践经验。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笔下的文字才更有温度,发出的呼声才更有力量,心中的理想才更加坚定。只有在实践中倾听群众心声、贴近社会实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图为金梦婷正在茭白工厂和茭白工人交谈)
(图为娄潇、汪雯婷、彭云菲正在了解马钢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动人故事)
在社会热点的时代风口追新闻
当新闻学子带着质疑的精神、研究的态度走入采访一线,他们选择站在时代前沿、追踪社会热点,倾听群众呼声,用笔写出大学生眼中的时代风声。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19新闻学子走进红色革命老区,探寻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声音,将党史和红色精神内化于心。金寨,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吴哨童带领团队深入一线调研金寨县红色遗址的开发和保护情况,以口述史的方式呈现当地口口相传的红色故事,采访当地老党员和返乡青年的先进事迹,深入挖掘其红色精神的内外联系并为其长期经济发展蓄力寻找突破口。“溯源红色民谣,传承红色基因”团队走入岳西,其作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比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岳西高腔。他们在此特殊时机,期望岳西高腔实现“向内奔赴”与“向外传播”同步进行,让红色文化融入时代发展、实现媒介化传播,追寻岳西的红色样本。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站在时代转折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主题采访团来到岳西,探索扶贫干部过去的酸甜苦辣,现在的工作重心和驻村帮扶方式又会在乡村振兴战略阶段发生怎样的变化?采访团成员金梦婷采访了二十余个扶贫干部,在真切的对话中她体悟到热点在本质上反映了痛点,反映了现代网络只言片语背后复杂的故事,反映了真实的社会民情,这是她们选择热点的初心所在。
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正在成为城市养老产业、老年行业发展的重点和焦点。韩钰带领团队走入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市之一——芜湖,刻画在人们心中总是模糊的老年人退休生活群像,期望提供老龄群体数据,为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提供印证。
许多队员坦白做好沙里淘金的“追梦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黄睿娜说道“热点也不容易调研,为避免千篇一律我们一直在找适合的切入点”,但新闻学子们以困难为阶,力求真实、准确、鲜明地报道事实原貌,赵赢认为发掘新闻热点才该是新闻人真正努力的方向,同时关心“冰点”,秉持初心,为正义与民众发声。19新闻学子们正把故事和能量蕴含在文字中,用“追梦人”的身份做社会大众的“引路人”。
(图为朱梦婕、余仁洁在梅山水库大坝上采访红军后代秦立英老人)
(图为韩钰、熊雯、黄宝仪正在采访十岁的“小彩蛋”)
在国情民意的真实场景中挖新闻
总是在象牙塔里的新闻学子对社会的认知常常建立在书本知识之上,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里没有的东西,泥土里会有,要用双脚去沾满、用双手去挖掘。
17名新闻学子走进了一个特别的群体——儿童,他们把镜头对准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把笔杆深入乡村学校的黄土地。王成成和汪倩倩加入了已经开展14年支教活动的川队,家访时她们被暗沉的主屋、杂物堆积、唯一的木床、两床破絮被褥的景象所震撼,走入低矮的房屋、直视迎面扑来的艰苦,感动于一隅仍旧干净整洁的书桌,与孩子爷爷对话,情到深处,动笔写下孩子的求学路;董依萌也是第一次接触支教,对学校老师的一句话记忆犹新“教学环境不是让人犹豫的理由,学生的一点进步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为了写出一篇人文情感与深度并存的稿子,她不断地与老师沟通、与孩子相处、为谋篇思索,了解这堂课背后的教学意义,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她才真正下笔写出不同颜色的孩子。“新闻稿是有生命的事件和人物表达”,有人物、有故事、有声音的地方,就有新闻人不断奔跑的身影。
社会实践不同于社会突发新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唯有深入、挖掘、创新才可能产出新闻作品。如果没有走进宣纸生产车间,调研只会浮于“宣纸销售如何搭上电商快车”的表面,周云楚不会看到筛原料、打纸浆、捞纸、晒纸、剪纸每个环节忍受热浪数年如一日的工人,不会看到夏肿冬裂的一双双手,她深深地震撼而敬佩“平时用着纸质精美的笔记本,我也不会想到一张纸的背后藏着工人们的无数汗水”,真情实感地写下通讯《劳动人民最光荣》;如果没有金寨每日十余公里的行走,在田野、车间、菜棚交流、寻访,吴哨童团队不会在梅山水库上偶遇红军后人秦立英,听她讲述藏在心中没有机会说出的三个革命故事,并收录拍摄成人物纪录片;如果没有感受岳西的热浪,钻研采访对象生涩难懂的论文,“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的人只会在存在于邢颖所看过的报道中,她感叹、触动、沟通、不断询问不断深挖、写下汪同元老学者的故事。在一步步地翻动“旧土”挖掘“新土”中,新闻学子不忘初心、种下新林。
(图为程子情、董依萌和支教学校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五人四足”项目)
(图为朱瑞洁在宣纸厂采访技术工人)
在专业融合的团队合作中创新闻
“新闻要操控摄影的镜头,摄影也要指新闻的笔。”19级新闻学专业辅导员马星宇在谈到如何利用好暑期实践进行专业融合时说道。
如果想要社会实践中的创作产生由作品到精品的跨越,仅靠一个专业的同学发挥特长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作品太过单薄。就拿新闻稿件而言,新闻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远没有图片来的详细生动,而图片若没有文字解释将会失去要素的意义。因此,专业融合显得愈发重要。19新闻学子在自己的所属队伍中,都将专业融合贯彻于社会实践的始终,从“形融”到“心融”,依托队中不同专业优势,合力创作出了类型丰富多样的作品。
新传学院赴大别山区“打捞红色记忆,讲述振兴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里,本专业同学积极与新媒体、广告学专业的同学进行合作,亲手绘制的Q版漫画配上文字解说,以交互式的微信推文形式,生动有趣地讲解了六安瓜片是如何制作而成的。我院赴岳西“红色民谣如何实现‘双向奔赴’——以岳西县民间小调为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根据岳西民谣《芝兰调》,在新闻学专业成员进行剧本的改变再创后,摄影专业的同学进行拍摄剪辑,最后形成了一部微电影,用现代表现形式表现了红色民谣的感人内涵。在我院赴岳西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主题采访团,由新闻学专业同学提供文思,摄影专业同学提供美图,广告学专业同学进行美化再创作,完成了一套勾勒岳西美景的调研画册。我院赴和县“调研县域特色产业再定位”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里,摄影同学按照新闻学专业同学提前拟好的脚本进行纪录片的拍摄,再搭配上播音专业成员的配音,将和县特色农业的全貌勾勒了出来。以上这样的例子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中还有许许多多,一次次沟通,一次次磨合,每个队伍中各个专业的成员就是这样慢慢变得默契亲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融媒实践作品。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同学积极地参与了其他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发挥了19新闻学子独特的魅力与风采。参与支教团的同学不畏艰难困苦,用专业所长将每日支教的课程、内容利用公众号进行宣传,用纸笔对支教中的点点滴滴进行了全记录。张小雨谈及自己参加隶属于体育学院的一支多元队伍时说道“我体会到不同学院之间的学风与行事风格,比如我们队伍里有两个女孩子是来自体育学院的两位国家一级运动员,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属于运动员的那种坚毅、果敢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品质正是我所欠缺和需要学习的。”她认为能够与这些优秀的同学共同交流与合作,是非常幸运与幸福的事情。
暑期社会实践,是锻炼专业融合能力最好的机会。很幸运,19新闻学子们都抓住了这次宝贵的机会,在实践中尝试专业融合,在团队合作中解题。
(图为由杜宁雨改编的剧本《芝兰调》视频截图)
(图为由吴哨童等团队新闻专业同学策划、采访后形成的漫画六安瓜片制作流程)
在真情实感的融合作品中话新闻
受到疫情的缘故,大一的我们没能够提前预演,跟随学长学姐们的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经验积累。因此,今年19级的“愣头青”,就这样怀揣着不安与期待,投身进了暑期实践中,半个月的时间,每一个团队都拥有了专属于他们的美好记忆。
“顶着烈日去采访,冒着大雨去拍摄,在克服了各种困难之后好不容易才能够呈现出一部作品。当我看到作品终于完成的时候,突然有种说不上来的感动,好像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似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是我们对作品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才让它变得如此宝贵。”“和气小白菜”团队的成员吴迪感慨道。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正在于此,真情实感里才能诞生出好的新闻。在交通不便的乡村里步行数十公里,在烈日炎炎中一次又一次的请求采访,在满是蚊虫的深夜里反复修改文稿,每一次忍耐与坚持,铸就了每一篇深度报道,每一部人物专访。
新闻学看重的就是实践与联系,暑期社会实践实际上还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机会,一次真正下战场的机会。这儿是能够挖掘新闻线索,培养新闻敏感的地方,这儿是能够让新闻诞生的第一现场。在暑期实践过后,很多同学对于新闻学都有利一个新的认识。“新闻学为大众提供了了解外界的窗户。有时候,让人们看见这件事本身就是在解决问题。”“新闻是新闻人用脚跑出来的,不是用嘴说出来的更不是仅有一根笔就可以造出来的。”“新闻需要同理心,好奇心,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方面的小脑筋,需要变通,需要交流。”“不管是什么新闻作品都一定要明白自己初衷,知道自己想要表达和传递什么。”这就是社会实践的魅力,让同学们见识到了一个与课堂教学中不一样的新闻学,让同学们对于“什么是好新闻”,“怎样做新闻”有了新的理解。
暑期社会实践里,作品很重要,但作品产出的过程、成功或失败的理解与感悟更为重要。这份真情实感中,进一步理解新闻的内涵与真知,从而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新闻人。
(图为刘紫仪与指导老师马星宇在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跟随村民参观辣椒田地)
(图为甘巧兰及其队友正在采访)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每位同学都在追逐着时代的浪潮,深入基层一线与其他专业同学携手创作。正如必威部校共建副院长马梅评价道:“2019级新闻学的同学们既能够仰望星空,也能够脚踏实地;既能够践行所学,又能够大胆创新;既能够尽展己长,也能够团队合作。这些相反相成的特质、个性的结合,使我看到了青春的样子、传承的样子,使我相信大家一定是能够担当祖国和时代大任的。”
何其有幸,2019级新闻学的各位同学能够拥有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用自己的所能所学,为乡村助力、为时代发声、为社会服务,并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数量可观的作品,拥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心得。学新闻,实践应是第一要义,19新闻的各位同学将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继续保持暑期社会实践里的这份干劲,将脚踏实地贯穿新闻始终,用纸笔书写青春之歌。(文/杨洋、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