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必威袁立庠教授,在行知楼7号楼2070501录播教室,给2017级新闻学专业全体学生讲授了一堂《传播学概论》的示范观摩课。校院督导团(组)成员、学校教务处和科研处领导、学院领导班子及部分教师参加本次观摩活动。
本堂课,讲授的主要内容为《非语言符号》,袁立庠从非语言符号的内涵、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两方面进行讲解,授课重点在第二部分。
深入浅出,引经据典
授课伊始,袁老师列举了施拉姆等四位传播学、社会学大家对非语言符号的经典论述,从他们的论述中告诉同学们,非语言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不在语言符号之下。
随后袁老师结合具体的传播实践,通过鲜活的例子,让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袁老师先后从声音与语气、外貌与衣着、眼神与表情、动作与姿态、时间与空间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列举。
积极互动,调动学生
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掌声响起了数次,有时还伴随着欢笑声,令人很难想象此情此景是发生在《传播学概论》这门“深奥”的课程上,但事实就是如此。理论往往是枯燥的,但袁老师总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无论是一些问题的设置,还是相应播放的视频,我觉得都特别合适。用一句流行话来讲,袁老师get到了我们的点,真的挺有趣的。”2017级新闻学的王曈同学在课后这样说到。
结合自身,“献身说法”
在本堂课的最后,袁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曾经的一次欧洲之游,讲述了他和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如何友好地交流,但是最后画风一转,告诉同学们,“其实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这三种语言,袁老师都不会讲,这就是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伴随着的,又是同学们的一阵掌声。
听课的老师们在课后进行了评议,大家认为,袁立庠老师既能引经据典、又能贴近生活,不仅使课堂变得有趣起来,还有利于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整堂课下来,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风格活泼,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让教学活动变得更有意义。(文/2017新闻学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