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旖旎,如茗茶般透着缕缕香气。步履在树荫下,有种清心凉爽的感觉。安师大“传媒青春梦”团队走进霍山开始了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发问卷、调研、采访、录音、拍摄、剪辑,一项项专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一张张问卷: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亲切的问候,温暖的笑容,坚实的脚步。七天时间,千份问卷,凝聚了每个人的心血。忘不了的,是烈日下的汗水。抹不掉的,是最深处的记忆。
“让一下,不要打扰我们做生意。”“这个我不清楚,你问别人吧。”“我忙着呢,没空给你写东西。”一次次的拒绝使队员们起初似乎都失去了信心,总结调整,转变方式,化被动为主动。渐渐的,调研工作由举步维艰到如鱼得水。由第一天的个位数,发展到了每人的两位数、百位数。收到的问卷越来越多,每一份都凝结着队员们的心血。重重叠叠的问卷拿在手里,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茶叶市场,大街小巷,大山深处,百姓人家。七天时间,我们走过了街道,踏上了山路,走进了企业,走访了人家。被大雨浸湿的鞋子,被汗水湿透的衣服,调研的每一步路都走的坚实而有力量。在农家,我们听到了最基层茶农的声音。在企业,我们学习了茶商的经营之道。在茶市,我们了解了茶叶的经营状况。在街道,我们和陌生人直接交流,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七天奔波,七天劳累,实践团队的每个人都深知,调研收获的不只是问卷,更是成长。
一次次采访:好问则裕不学不成
七天的时间里,实践队员们采访了近十位先锋人物,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他们平凡中的不平凡。有“坚持做真石斛”的宝信园总经理李维宝;有“坚守一片茶园数十年”的普通农民张康道;有“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山中学团委书记彭德奇“。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一次次的采访,就像一个个生动的课堂,让队员们俯拾即是,满载而归。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句古话强调的是“人”之重要性,龙华集团的副总经理余良崇深谙此道,十五年来一直坚持“工人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厂职工800人,我全都能叫出名字,我做副总10年来没有辞退过一名员工”余良崇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员工找我办事我也是能帮就帮,因为自己也是农民出生,对他们在遇到困难、求人帮忙时的忐忑与无奈感同身受。你帮助了他们,他们自然会对公司有一种信任与忠诚,这种‘无形的利润’才更弥足珍贵。”
在佛子岭镇长岭村担任书记助理的90后大学生村官程睿同样给队员们上了精彩的一课。从镇政府到村里有20多里的山路,弯弯曲曲,绵延盘旋,在大多的情况下,程睿每天要骑着摩托车来回两三趟。“山里天黑时蚊子多,它们总会在我的车灯前晃悠,有一次蚊子进了眼睛,结果导致结膜炎受损,疼了好几天。”他揉着眼睛笑着说,“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繁华,小乡村也有小乡村的韵味,我愿意把青春奉献在给家乡的土地,尽己所能为基层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七天奔波,七天劳累,实践团队的每个人都深知,采访收获的不仅是与人沟通,更是懂得倾听。
一场场录制:操千曲而后晓声
按动快门,捕光捉影,画面带领我们再现最真实的情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音带领我们聆听最真实的声音。历经七天,当画面遇见声音,一场美好的邂逅就此展开。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你睡醒了吗?”“你说什么?”“我问你睡醒了吗?”“哦,一直醒着,没有睡啊……”这是早晨七点半的对话,摄影组的队员们从房间门口出来,一脸疲惫,他们房间的灯一夜没有关。早晨八点准时到达霍山县电视台,一天的跟拍,不管是电视台内播音组同学实习录音的过程,电视台出去采访任务的全程记录,还是调研组深入大山发放调研问卷的场景,他们都一路扛着机器,手拿三脚架,不论多远,始终坚持。素材导入电脑,一遍遍的视频回放,一次次剪辑点的选择,直到当天的视频剪辑完成,新鲜出炉。从第一天《每日一播》的稚嫩,之后素材的选择更加完美,剪辑更加精确,制作越来越精良。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7月1日,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传媒动态,首先来看内容提要……”这是赴霍山县实践团队最熟悉不过的《每日一播》的开头,每天晚上等待摄影组的队员视频剪辑完成已经是凌晨两三点,根据视频配合主持人串词,经常忙完已经是凌晨三四点左右了。当画面遇见声音,用声音达意,以情感传神,队员们在无数次的实践之后,将踏上更大的舞台,绽放光芒!
七天奔波,七天劳累,实践团队的每个人都深知,录制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的锻炼,更是视野的开阔。
一程程探寻:行是知之始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盛夏七月,霍山依旧笼罩在淡淡茶香下,黛色的山林,氤氲着雾气,20位队员拿着相机与纸笔走街串巷,穿梭在各个乡镇与村落之间,探寻这座位于大别山北麓,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
传说,崇祯戊辰年,六安人杨四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但因得罪权贵,在巡按途中被暗杀。当朝皇帝感叹他的忠诚,赏赐七十二棺给他厚葬,其中七十一棺,棺内无物,而杨四知遗体装殓进第七十二具棺木内,戴御赐“金头银喉”归葬故里。队员们冒着细雨,爬上海拔600多米的清潭沟村六万寨顶,探寻古人足迹。因地理条件与气候原因,在山顶上种有一百多亩的霍山石斛。从山顶眺望周围远近不同的山,领略着小城不同方位的风光,感受这份依山傍水的独特风味。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我们清晰的看到了毛泽东主席题辞跃然于佛子岭水库大坝之上。在山上,我们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茶树,当地农民介绍说是一种叫“雾弥尖”的茶,因音译的原因也叫“乌米尖”,是霍山黄芽的一种,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之一。专业实践组的队员们来到了“安徽龙华竹业有限公司”,采访该公司副总经理,参观生产车间。公司从里到外无一不透露着人文主义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公司,而是当地的农民们。我们的目标就是拉近与农民间的关系,取得农民的信任”,公司副总经理这样对我们说到。一方水本,养一方文化,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家与当地淳朴的农民们构成了小城的和谐与发展。
七天奔波,七天劳累,实践团队的每个人都深知,探寻收获的不仅是行知的结合,更是一种思想的升华。
青春的队员们带着青涩的传媒梦想出发,为着知识的进行曲那么嘹亮雄壮,便希望成为坎坎击鼓的人;为着笔墨的田是那样深厚柔美,便痴迷着要荷锄。7天,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赴霍山“传媒青春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做着专业实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霍山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7天,队员们收获了友情,收获了成长,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奉献。一张张问卷、一次次采访、一场场录制、一程程探寻,终将成为队员们弥足珍贵的青春印迹。(文/图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赴霍山“青春传媒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