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必威 >> betway唯一官方网站 >>
【省品学兼优毕业生风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2013级空乘陈格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大学四年的时光,像是一杯美酒,经得住时间的沉淀,愈发醇香。

春生——蒲公草落,初尝甜果

    “我是一株蒲公草。”陈格这样形容自己。被评为“省双优”生,陈格大学四年的成长之路,可谓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大一时很迷茫,看着自己进入一个十分陌生的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2专业,她不禁陷入困惑——我来大学做什么?我的梦想真的是成为一名乘务员吗?

    然而陈格很快走出迷雾,对这一专业投入由衷的热爱,如同蒲公英一般——栖于何处便热烈生长于何处。在这一过程中,她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向。她这样形容这一过程,“我觉得对我帮助比较大的事情还是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不一定非得是具象的,可以是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会发现自己能自然而然地走出一条路,在路口中会有沟有坎,或者出现另一条更为诱人的路,但是美好的结果必然需要辛酸的过程,有些得到也必然面临一些放弃。”

    身为班委,陈格依然能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分身乏术,陈格的回答令我恍然大悟。“我觉得在大学期间做学生干部是还蛮重要的一个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完善和能力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其实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学生工作对学习的影响不大,更多的还是影响自己的个人时间。而大学的学习依靠的是自觉性,学生工作相比较而言更有约束性,在做了学生干部以后势必会占用一天中更多的时间,如果同样重视学习和工作,就要更多的牺牲自己的空闲时间,而有的同学选择保留自己的空闲时间,挤压自己的学习时间去工作的话,就会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陈格却做到了对时间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一学年,她收获了她应该有的荣誉——校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

夏长——荷露尖角,始有“野心”

    努力得到印证,那必将激励人继续前行。陈格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分享自己的心得,“在学习方面,我比较注重课堂上的效率。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时间一般都是各门课的老师总结凝练出来的知识精华,专注在这几十分钟上,要比自己课下琢磨几个小时都更有意义。”

    大学第二个学年,“保研”这一名词,第一次跳到陈格的脑海中,并在陈格心里生根发芽,挥之不去。她有点忐忑,有点怀疑,然而,最不可低估的,是信念的力量!

秋收——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当一个人长跑时越接近终点,就越为自己之前稳稳踏出的每一步而自豪。”陈格如是说。当她决定保研时,她面临一次重要的选择——保研还是工作?在保研之前我就已经通过了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面试,所以也在就业和考研之中做了选择,可能自己还是更想要多提升多学习,保研也是一个很好很难得的机会,家里也比较倾向读研,所以就放弃了南航的工作。”

    陈格不曾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每个人面对未来都会有不同的选择。落差也还好,因为我也可以选择在读研之前去航空公司体验一下,不过还是选择了留在学校和家里,可能自己的性格还是更适合安稳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做选择这种事情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做决定,决定好了就不后悔,这样才是一个有意义的决定。”

    她把自己比喻为一块海绵,尽最大可能吸取知识。陈格在保研时选择了另一个专业——传播学。我问她这困难大吗?她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本科是在我院,一直对新闻传播类的专业比较有兴趣,在学院的整体氛围下也很向往学习相关专业,所以保研专业的选择是限定在这个小范围里的,我保研是跨专业的,而且也是艺术类的专业转型到新闻传播学,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不过可能因为自己的确对传播学有兴趣,心里也有坚定的信念,所以觉得困难也能够克服。”

冬藏——韬光养晦,蓄力待放

    付出总会有回报。回顾四年,陈格对自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她被评为校优秀毕业生、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生、院十佳大学生等;经过推免生复试选拔,顺利保送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生;凭借专业排名“双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四年累计获得四次校一等奖学金;多次获得朱敬文奖学金、荣芝奖学金、大益爱心奖学金、以及“优秀团员”称号;坚持理论投入实践,多次作为礼服工作者参与校内工作……

    尽管如此,她依然谦逊。陈格知道,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等待她的,是更多未知的明天。“我深知现阶段的我迫切需要沉下心来,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为迎接新挑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就如获得这些荣誉称号,陈格坦言“其实我参评的时候心里想的并不是要得到这份荣誉,更多的是想让自己和学院的老师同学们一起看看我这四年来的成长历程。获得这份荣誉固然开心,但我更享受的还是站在台上汇报的那几分钟时间,结果很好,过程更重要。”

    在最后,陈格希望在最好的青春,不负最好的时光——“即使别人眼中你是平凡的,你也要相信自己的特别。”(文/田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