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21日,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此次学术论坛是由《学术界》杂志社和必威联合主办,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及《现代传播》《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西社会科学》《学术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单位的30多位与会嘉宾齐聚一堂就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展开充分研讨。
20日上午,学术论坛举行开幕式,由《学术界》杂志社主编马立钊担任主持人。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家存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简要介绍了安徽师大建校90年来取得的成就,强调本次论坛以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归旨,以解决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导向,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推进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他真诚期盼各位专家学者能够集思广益,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智慧,并对我校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对我校必威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必威执行院长杨柏岭教授在开幕式上简要介绍了我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特色及新闻学专业建设情况及其学术研究成果,他认为,在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指导思想是核心,学科体系是龙头,学术体系是内涵,话语体系是支撑,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其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期望与会专家学者对新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本次学术论坛分为专家主题演讲和会场学术沙龙研讨两大环节。在上午的论坛主题发言中,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罗以澄教授从国家使命、时代使命等方面思考,提出我们应该建设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围绕延安时期的新闻思想提出了关于延安时期新闻思想的称谓、内涵、特色等三个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围绕群体传播时代的特色展开,以人的视角进行分析,论述了信息生产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行生产等问题;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以现代性视野看待新型传播,指出未来传播形态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传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石长顺教授解释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话语体系的原因,并呼吁用世界话语讲中国故事,用中国话语讲世界故事;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教授概述了政治传播的基本形态和中国政治传播的发展历程,讲述了党和国家及社会民间两个层面、两个领域、两个话语体系;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院长施旭教授讲述了建设国家安全的机遇挑战与研究问题,指出安全与传播,辩证相连,搞好体系建设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必须开辟国际传播研究。
下午的论坛主题发言中,南京师范大学必威副院长骆正林教授从新闻学教育模式角度切入,对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独到见解,并阐释了美国密苏里职业教育模式和苏联共产主义新闻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影响;上海大学必威郝雨教授指出了在社交媒体大环境下,技术因素引起的新闻价值观的混乱,并提出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习近平系列讲话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暨南大学必威申启武教授认为,新闻传播研究应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我国新闻传播研究出现的论文学术性弱、篇幅小,业务研究学术含量不足,理论研究前瞻性不够,学术西化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必威朱清河教授深刻分析了殖民文化的概念、内涵与发展,他强调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应警惕新闻消费主义;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金礼教授认为,建设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他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在强调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等根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作出了更有解释力的判断;《现代传播》编辑刘俊博士从创作、传播和接受三个阶段论述了艺术融合时代的到来,提出传媒艺术的研究及学科发展的融合趋势,并分析了媒介融合对人类产生的深刻持久的影响;必威副院长沈正赋教授从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角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的发展进路,认为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中国语境中的自我演进与变化,也有接受西方语境中舆论的输入性传播与影响,更有对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必威副院长马梅教授从不同主体出发提出了乡村文化自信两个层面的概念,她认为涉农纪录片在传播乡村文化过程中,对于乡村文化自信重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论坛上,《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江海学刊》总编辑韩璞庚、《江汉论坛》社长陈金清、《江西社会科学》主编高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马陵合、《学术界》副主编李本红等应邀担任主持或点评专家。
在学术沙龙上,肖叶飞、沈幼平、陈接峰、孙翔、朱罗莎、马星宇、丁云亮、吴来安、张泉泉、桂万保、赵立兵、吴杰的等代表就提交的论文向大会分别作了简要报告。
此次会议采取邀请制,是小型化的高端学术论坛,与会嘉宾既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又有来自学术期刊的社长主编,且学术期刊不局限于新闻传播学科,更多是综合类的学术期刊,这有助于从多层面多视角来开展学术探讨,提升此次论坛质量。与会专家围绕新型传播形态、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政治传播等重点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我院今后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文/胡凡、刘诗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