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晚7点30分,一阵阵掌声在我院三楼会议室里响起。新华社高级记者、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张严平与我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交流新闻一线工作的经验与心得。
亲切而愉快的交谈让整个座谈会气氛融洽而欢快,同学们就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遇到问题与张严平老师进行积极的互动。
——“记住人民想要什么,就能写出好新闻。”
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张严平老师用新华通讯社原社长穆青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最核心的是勿忘人民。张严平老师告诉同学们,不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成一个概念来束缚自己,把“观”放在一旁,重要的是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人民的脉搏。张严平老师叮嘱同学们要在实践中认真体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实践案例中汲取经验,而不要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不是在哪种形式上找到快乐,而是在新闻上找到快乐。”
在张严平老师看来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只是形式,怎么发展关键还在于内容。对于同学们提出新媒体存在的“标题党”等现象,张严平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做新闻浮躁的表现,长期以往不会获得太多的收获。她建议同学们不要太纠结于新旧媒体的形式,而是要抓住始终不变的做新闻的理念,要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要做专家型记者。”
在座谈会上,张老师对于新闻专业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现在,新闻行业不仅是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其他专业的同学也会抢占新闻岗位,甚至出现后来者居上的现象。张严平老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发现,整体上,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媒体工作中上手快,但后劲不足,对新闻知识非常了解,但是综合积累还不够。她建议同学们要博览群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钻研,并举出一些著名记者的案例鼓励同学们要做专家型记者,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上脱颖而出。
——“永远不要端着记者的架子去采访。”
当有同学问起张严平老师具体的采访经历时,她让同学们记住一个原则:永远不要端着记者的架子去采访,要用平等的态度面对采访对象,不卑不亢地进行采访。“分享他的生命,让他觉得是快乐的。”张严平老师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珍惜每一次采访,尊重自己每一位采访对象,用心走进每一位采访对象的内心。
座谈会开始之前,张严平老师还接受了学院校园电视台的采访。面对镜头,她送给新传学子三个词——“热爱”“坚持”“用心”。她希望每一位准新闻工作者在未来热爱自己的职业,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用心去做关乎心灵的工作。(文/牛畅 图/许静茹)